返回

请问都江堰是谁设计的

提问者:红袖捣乱 阅读:4866
2019-02-20 09:18

已有6条回答

  • 浅海掬浪 回答数:97 │ 被采纳:0
    2019-02-20 10:02

    李冰~,李冰父子,指的是李冰和他的儿子李二郎,但是真正的史料中记载,李冰是没有儿子的,是因为中国人都认为百善孝为先,无后为大,因为这样所以后人就为李冰编造了他有儿子这一故事~二王庙里也有李二郎的塑像,包括都江堰的标志李冰父子像,都是这样的。但是真正的正确答案是李冰

  • 蓝雪冰儿 回答数:86 │ 被采纳:0
    2019-02-20 09:58

    李冰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兴建的组织者。中外驰名的都江堰位于四川省中部岷江中游,整个工程是由分水堰、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工程组成的。它的规模宏大,地点适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种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二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排灌作用,确保了当地农业生产。李冰的身世乡里、生卒年代和当时修建都江堰的情况都已经不可详考。只知道大约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任命李冰为蜀郡守。李冰到蜀郡后,亲眼看到当地严重灾情: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到任不久,便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沿岷江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为了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首先把玉垒山凿开了一个二十米宽的口子,叫它“宝瓶口”。被分开的玉垒山的末端,状如大石堆,就是后人称做的“离堆”。此外,还采取了在江心中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做两支,逼使其中一支流进宝瓶口。在修筑分水堰的过程中,采用江心抛石筑堰失败后,李冰另辟新路,让竹工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终于战胜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大堤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流经宝瓶口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分水堰两侧垒砌大卵石护堤,靠内江一侧的叫内金刚堤,外江一侧叫外金刚堤,也称”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后,内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了。以后,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也用竹笼装卵石堆筑,堰顶做到适宜的高度。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以保障内江灌区免遭水淹。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冲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沉积。鱼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耕季节,内江水量大约占六成,外江水量大约点四成。洪水季节,内江超过灌溉所需的水量,由飞沙堰自行溢出。宝瓶口是节制内江水量的口门。为了控制内江流量,李冰父子作石人立在江中,作为观测水位的标尺,要求水位“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李冰还作石犀,埋在内江中,作为岁修时候淘挖泥沙的深度标准。岁修的原则是“深淘滩,低作堰”。“深淘滩”是说淘挖淤积在江底的泥沙要深些,以免内江水量过小,不敷灌溉用;“低作堰”是说飞沙堰堰顶不可修筑太高,以免洪水季节泄洪不畅,危害成都平原。 后人把这六字诀刻在内江东岸为纪念李冰父子而建的二王庙的石壁上,很是醒目。岁修的方法是:每年水量最小的霜降时节,在鱼嘴西侧,用杩槎(就是马扎)在外江截流,使江水全部流入内江,然后淘挖外江和外江各灌溉渠道淤积的泥沙。到第二年立春前后,外江岁修完毕,把杩槎移到内江,让江水流入外江,然后再淘挖内江河槽,进行平水槽和飞沙堰的岁修工程。清明节前,内江岁修完毕,撤除杩槎,开始放水灌溉。杩槎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性截流装置,是由三根大木桩用竹索绑成的三脚架,中设平台,平台上用竹笼装卵石压稳。把适当数量的杩槎横列在江中,迎水面加系横、竖木头,围上竹席,外面再培上粘土,就可以挡住水流,不致渗漏。都江堰的修成,不仅解决了岷江泛滥成灾的问题,而且从内江下来的水还可以灌溉十几个县,灌溉面积达三百多万亩。从此,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除都江堰外,李冰在蜀郡还主持兴办了其他一些水利工程。如对发源于蒙山的沫水(又名青衣水),李冰组织百姓开凿河心中的山岩,整理水道,便利了航行。李冰还对管江、汶井江、洛水进行过疏导,又引绵水出紫岩山到资中一带灌溉稻田。另据《华阳国志》记载,李冰还在蜀郡修筑桥梁,在广都主持开凿了盐井,为开发成都平原,发展农业生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李冰千百年来一直受四川人民崇敬,被尊称为“川主”,各地还修有“川主祠”,以表达对他的怀念。

  • 梦若风去 回答数:52 │ 被采纳:0
    2019-02-20 09:54

    秦朝的李冰父子

  • 梦中净月 回答数:67 │ 被采纳:0
    2019-02-20 09:50

    通常认为,都江堰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 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华阳国志·蜀志》又载:“以李冰为蜀守…… 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壅江作堋”一般认为即是指修筑分水鱼嘴,“凿离堆”即为开凿宝瓶口,“穿二江”、“双过郡 下”句即指李冰主持开凿了通向成都的两条干渠。1974年在外江出土的东汉石像上有铭文“李府君讳冰”,这被认为是李冰始建都江堰的实证。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传统说法并非没有受到质疑。质疑者的观点基于对古代文献的疑析。他们认为,“沫水”是大渡河的古称,而不是指古代一般称为“江”的岷江。因此《史记》说李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是否就是指开凿都江堰宝瓶口便成了疑问。而《华阳国志》记载古代古蜀蜀国的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与《水经注》中“江水又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凿也”相应证,似乎是比李冰更早的开明开凿了宝瓶口这一都江堰的关键工程。不过,反对这一说法的观点也有强有力的反证。宝瓶口所处的山脉晚到唐朝时才开始使用“玉垒山”这一名称,因此成书于东晋的《华阳国志》所指之开明治水的玉垒山当在别处。李冰曾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都江堰。李冰和都江堰被写进了所有的历史教科书,还有人根据李冰的事迹拍摄了电影《水神》。奇怪的是,在今天的四川都江堰市,存有一座二王庙,所谓“二王”,就是李冰和他的儿子。都江堰谁设计的明明是真人,为什么却被老百姓当作神衹来供奉呢?尤其是他的儿子李二郎,又称二郎神,就是神话故事当中那个有着三只眼睛的威武天神。这就让人对李冰的身份产生了怀疑:他到底是个被神化的真人,还是本来就属于神话人物?让我们先从二郎神说起。二郎神这个神话人物在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戏剧《宝莲灯》等中都出现过。在《宝莲灯》里,二郎神是三圣母(华山圣母)的兄长。在小说里,二郎神姓杨,叫杨戬,是玉皇的外甥,住在灌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的故事也讲到灌口二郎神。灌口在蜀中,正是李冰所管辖的地方。传说李冰父子在灌口斩蚊,为民除害,死后便成了灌口之神,也就是二郎神。有的说二郎神是李冰的儿子李二郎,有的干脆说二郎神就是李冰。这就是说,最起码,李冰父子是被神化了的。有的学者则把上述看法更推进一步,认为李冰根本就是一个神话人物。理由大概有这么几条:第一,都江堰可以说是世界水利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但关于这奇妙工程的缔造者李冰,正史中的记载却是语焉不详。在所有现今可以查阅的古籍中,可以多次见到与都江堰差不多同时期修建的郑国渠、长城等,却始终不见有关都江堰的记载。李冰和他的伟大工程只是零星见于少数地方史志当中。在《史记•河渠书》中,司马迁写道,“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没有年代,没有形象,甚至连人物的姓氏都没有指出。司马迁的记载为什么如此模糊呢?第二,在《史记》这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中,所谓“蜀守冰”的位置安排得非常奇怪。他被排在大禹之后,西门豹与郑国之前。如果按照时间顺序,西门豹引漳在春秋末期,李冰建堰在战国,他应该在西门豹之后而不是之前,司马迁为什么要把发生在秦朝的事情放在西门豹之前呢?还有,对于同样修建于秦的关中郑国渠,司马 迁明白无误地多次提到“秦”字,但是对于都江堰的记载,为什么却没有任何时间描述呢?关于第一个问题,专家推测,当年司马迁确实曾经到过蜀地,但他并没有看到古蜀国史籍。因为秦统一天下后,灭六国之书,古蜀国所有史料都付之一炬。他只能根据蜀地故老的口口相传,因此《史记》中只留下简约模糊的两句话,留给后人无限的猜测与遐想。 ‘关于第二个问题,专家认为,司马迁所谓的“蜀守冰”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李冰。在古蜀国的历史中,曾出现过五个王朝:蚕从、鱼凫、柏灌、杜宇、开明。开明所处的年代应该是中原地域的春秋早期。开明又名鳖灵,曾接受望帝杜宇的命令去治水,开明凿开玉垒山以解决水患。望帝最终传位于鳖灵,号为从帝。四川话鳖灵连起来说,听上去就像是“冰’司马迁笔下的“冰”其实就是“鳖灵”,也就是古蜀国的从帝开明。他治水的确在大禹之后、西门豹之前,所以《史记》中才会有这样的位置。据此,专家推断,在蜀地治水的,原是古蜀国的先王,秦王朝为了便于统治,把蜀地的先王转化为一个虚构的秦蜀守。随着朝代的更迭变化,这个虚构出来的李冰被一步步推崇为神,也有专家对上述说法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鳖灵”的古音不同于现在,用古音来读“鳖灵”,根本拼不出“冰”。再说,在战国时期,一般的称呼就是不称姓的。那个时候人口很少,当官的人更少,一般的行文“李冰”都简化成“冰”,这没什么好奇怪的。特别是1974年, 在都江堰外江河道的淤泥当中,挖出了一尊高约3米的石人雕像,根据石像身上的刻字,人们可以确定,石像建造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而石像的身份,正是那个两千多年前的秦蜀守李冰。在这尊出土的东汉石像上可以看到,人物的服饰、发型,都与李冰作为蜀守的身份相一致。而假如是鳖灵,他属于四川的土著民族,服饰、发型应该完全是另一种样子。因此学者断定,古蜀王鳖灵与李冰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这还仅仅是对史籍中关于李冰的记载的一些争议,更多、更复杂的问题是关于都江堰本身。今天的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鱼嘴分水堤、分沙堰、宝瓶口,三者各司其职,而又相互配合。但这些构思精妙的水利杰作,来揭秘吧在史籍中找不到记载;而史籍出现的记载,因为古今地名的差异,又往往让专家们各持己见,争论不下。李冰到底在哪里筑的坝、当时的坝又是什么样子的,恐怕只能是历史学家和水利学家们永远有兴趣的话题了。

  • 浅墨入画 回答数:81 │ 被采纳:0
    2019-02-20 09:47

    2000多年前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方方面面的巨大效益,被赞誉为世界上水利工程的一大奇迹。水利工程都江堰是谁设计的?如此精巧智慧。根据史料记载,由秦国蜀地太守李冰带领劳动人民,用他们的血汗建成这座举世闻名的工程。在秦昭王时期,李冰被任命为蜀地的太守。他精通天文地理,熟悉治水方法。他上任后发现成都地区虽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但常患水旱灾,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李冰总结了蜀国治水的经验教训, 组织人力、物力,兴修起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是谁设计的?答案不言而喻。熊猫导游可以告诉你。都江堰由渠首与灌溉渠网两大系统工程组成。渠首在今都江堰城西的蜗江中,有分水堤坝(鱼嘴)、宝瓶口(灌口)和飞沙堰三部分。分水堤坝在岷江江心,前端像鱼嘴,岷江干流被分为内江、外江,内江供给灌溉用水,外江是岷江主流。玉垒山的灌口被人工劈开,形成一个引水口,引人的水通过四条的干渠和支渠、毛渠,浸润成都平原。四大干渠实际成为四条河流,灌溉田地,排泄洪水,还可行舟驶船、放送竹子和木料。一道低矮的堤坝筑在分水堤坝和宝瓶口之间,称为飞沙堰。一涨水,内江过量的洪水和大量泥沙从飞沙堰翻滚到外江去,确保了灌溉区的安全。分水堤坝、宝瓶口、飞沙堰被称为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 都江堰是谁设计的 <wbr>李冰与都江堰当时人们就地取材,用当地竹子编成长笼里面装满鹅卵石,放入江水中垒成堤坝。这种方法筑堤,安全可靠、节省开支,便于翻修更新,成功解决了建堤、分水的材料与技术问题。人们竖立石人作水文标尺观测水位,首创了“水竭不至(石人的)足,盛不没(石人的)肩”的要则。李冰率众整治了南安(乐山)与焚道(宜宾)两地的河道,避免了岩石和暗礁对航船的危害,使岷江中下游的水路畅通无阻。都江堰工程选地佳、设计科学,是水利建筑史上一项杰作,显示了李冰过人的才智。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水、旱灾基本消除,川西坝子成为“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旱涝保收。李冰世代受到人民的崇敬,川西民间称他为“川主”神,许多地方修建了川主庙。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李冰的诞辰日,每年这一天很多人来川主庙祭。

  • 你知道送 回答数:45 │ 被采纳:0
    2019-02-20 09:44

    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相关问题

相关文章

我要回答

删除成功!

确定
免费设计
智能报价
建行分期
抢红包

选择系统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